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
建设高效规范、公平竞争、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,既是促进要素资源跨区域配置、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举措,更是以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。根据国家部署,2025年我国将全面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
围绕基础制度完善、要素流通梗阻、"内卷式"竞争整治等关键议题,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展开深度讨论。多位参会人士指出,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健全市场制度顶层设计,搭建规范统一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,运用法治手段营造公平竞争环境。
强化核心领域制度供给
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首要任务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修订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优化新业态准入机制。值得关注的是,国家发改委透露今年将对重大科研设施、竞争性基建领域实行民资平等待遇,支持民营资本参与"两重"建设和"两新"工程。
针对新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,全国人大代表周桐宇建议建立动态调整的"非禁即入"机制:"特别是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,亟需破除隐形准入壁垒,给予市场主体更大创新空间。"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强调,"十五五"规划应着力构建统筹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的体制机制,形成系统化发展格局。
构建数据要素流通主渠道
畅通要素流通是破除市场梗阻的关键。当前全国逾50家地方数据交易平台各自为战,价值评估体系碎片化严重,"数据烟囱"现象突出。对此,全国政协委员秦荣生直言:"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级数据交易市场,提高要素配置效率。"
基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善数据基础制度要求,秦荣生建议择机设立3-4家全国性数据交易枢纽机构,实行跨区域统筹管理。从制度保障角度,全国政协常委申长雨指出:"要加快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制度,在维护数据安全、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,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。"
法治护航市场公平竞争
遏制"内卷式"恶性竞争已成重要攻坚方向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陈昌盛明确表态,将重点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,综合整治非良性竞争。全国人大代表冯兴亚以汽车行业为例指出:"当市场主体形成良性发展共识,产业生态才能持续优化。"
从法治保障层面,全国政协委员迟日大提出双重法律修订建议:在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中明晰恶意竞争判定标准与惩戒机制;修订《招标投标法》破除地方保护主义,通过完善评标标准遏制低价倾销行为。多位委员强调,唯有构建法律、行政、行业自律三重保障体系,才能真正营造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