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
2024年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里程碑之年。这一年,上海经济总量跨越5万亿门槛,在世界城市格局中实现能级跃升。同步推进的"五个中心"建设成效卓著,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攀升至全球第四,洋山港智能重卡累计运营里程突破百万公里,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竞争力稳居全球前列。
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示范窗口,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。全国两会期间,"强化'五个中心'联动效应""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""发展新质生产力"等关键词,勾勒出这座超大城市的发展新图谱。
"五位一体"协同创新
赋能城市功能跃迁
数据显示,上海去年持牌金融机构增至1782家,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3500万亿元,科创板IPO募资额领跑全球。全国首单自贸试验片区离岸债券、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相继落地,全球资管中心建设跑出"加速度"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建议,构建"立法突破+服务体系"双轮驱动机制。在前沿领域探索规则突破:支持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合规使用、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、区块链数字资产确权等制度创新;在国际化方面,建立长三角法律服务中心联盟,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。
三大先导产业聚势突破
千亿基金撬动创新生态
上海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44%,三大先导产业爆发式增长。生物医药领域"GLP-1减肥神药"形成全产业链布局,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占全国1/3,12英寸大硅片实现国产突破。总规模千亿元的产业母基金完成首期募集,构建起"耐心资本+产业协同"的创新生态。
如何破解创新"死亡之谷"?全国人大代表杭迎伟提出"三位一体"解决方案: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降低研发成本,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加速成果转化,深化数据要素改革突破应用场景瓶颈。顾祥林代表则建言构建"风投担保银行协同"机制,化解早期科技企业融资风险。
长三角协同构筑新质生产力
七大要素突破区域藩篱
随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,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链接能级持续提升。全国政协委员张英聚焦低空经济提出"三协同"方案:协同规划长三角低空智联网络,共建智能起降场站和运营监管平台;协同开发跨省无人机物流专线、低空观光旅游等场景;协同制定适航认证、空域管理等标准体系。
伍爱群委员建议构建"长三角数智走廊":建设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,推动制造业全链条改造;组建长三角数据交易集团,促进科研数据互联互通;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,共建国际数字贸易枢纽港。通过制度破壁促进要素流动,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雨林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