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融结合新实践 乡村振兴注入强动能

  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

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"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"战略目标。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后,如何以创新思路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,成为两会代表热议的焦点。其中,金融工具赋能农业现代化、科技创新重构产业格局等议题引发深度探讨。

  科技驱动农业生产力新变革

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"农业新质生产力"写入战略规划,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入系统性变革阶段。《2024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》显示,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%,但421家上市涉农企业中,仍有超七成缺乏国家级创新平台,反映出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指出:"传统农业必须把握技术迭代机遇,通过品种优化、效率提升实现产业新生。"这一观点在代表中引发共鸣。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通过企业转型升级案例建议,构建"农业+数字化"新生态,重塑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。

  金融创新破解农村融资困局

  中央一号文件今年首次重点部署乡村振兴债券融资机制,凸显金融财政协同发力的新思路。行业分析指出,相比往年政策,2024年着重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,债券市场有望成为"三农"发展的新支点。

 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议设立国家农业创新投资母基金,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激发创新活力,同时建议创设返乡创业专项资金,构建人才回流保障机制。这一系列金融组合拳构想,为破解农村要素配置难题提供新思路。

  龙头企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

  浙江萧山"谢径安模式"的成功实践,展现了市场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乘数效应。传化集团通过整合三个行政村资源,创新性地将分散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,首年即带动1500万元农民增收。

 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建议构建"政企协作"新机制: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,激发民营企业参与热情;另一方面建立专门机构,提供全周期服务支持。这种双向赋能的制度设计,为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开辟新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