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
监管部门重拳整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乱象,切实维护资本市场秩序,中小投资者对此举双手赞成。然而在退市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,我们更期待构建与退市新规相配套的投资者保护长效机制,真正守住中小投资者的"钱袋子"。
——证券时报网友建言
这则投资者心声道出了市场广泛诉求。自2023年以来,多元化退市通道持续疏通,严格落实退市新规确保应退尽退,推动A股高质量新陈代谢。而伴随退市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,亟待构建多维度投资者救济体系,织密权益保障安全网,切实解决后顾之忧。
从监管层面看,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制度框架正在逐步完善。证监会主席吴清公开表示,将推动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件常态化,探索完善先行赔付、当事人承诺等创新机制,为完善中国特色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积累实践经验。
实践层面已有标杆案例示范引领。康美药业案开创国内特别代表人诉讼先河,泽达易盛案更以"投资人获赔全流程不足五月"的高效运作,成为退市公司投资者救济典范。正在法院审理中的美尚生态、金通灵等案,将进一步验证司法救济机制的持续效能。
但不可忽视,当前投资者索赔依然面临多重掣肘:普通与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件管辖错配导致的程序衔接难题,严重拖累诉讼效率;证券服务机构发起股东代位诉讼时,动辄千万级的诉讼费用已成制度性障碍。2024年投服中心5起代位诉讼中,仅案件受理费就达近900万元,而此前更有多起案件因无力负担高额诉讼费被迫中止。
如何破解制度性困境?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普遍关注以下几个焦点:其一,优化资本市场民事赔偿程序,全国政协委员杨宗儒建议针对典型案件减免或缓交诉讼费用,探索证券民事公益诉讼新路径;其二,全国人大代表贾文勤呼吁推进特别代表人诉讼流程再造,建立案件筛选与快速响应机制;其三,创新责任认定机制,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建议构建"穿透式"追责链条,将协同造假方纳入共同被告,切实提升维权效能。
值得关注的是,针对制度堵点的破局方案已在酝酿。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提出三大改革建议:突破特别代表人诉讼的前置程序限制,允许投保机构对欺诈发行等重大案件直接启动特别程序;建立股东代位诉讼费用减免机制;完善代表人诉讼司法解释体系,全方位减轻中小投资者维权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