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
"人才认定必须由实用价值主导,不能简单沿用论文、专利、职称等传统指标,要充分赋予市场主体决策话语权。"近期在东部某经济强省代表团分组审议中,来自政界、学界、产业界的人大代表围绕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展开热议,就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认定机制达成共识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重点要求破除"唯帽子论",构建以创新效能、成果转化、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,进一步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。
"是否属于核心紧缺人才,处于市场最前沿的企业最具鉴别力。"某科研机构代表在会上提出革新性建议:"对于重点企业可根据发展规模、纳税贡献匹配人才举荐配额,实行'企业荐才、政府备案'的弹性认定机制。企业愿意付出高薪引进的必然是经市场验证的实用型人才。"
传统人才认定体系虽曾发挥筛选作用,但面对新兴产业迭代加速、交叉学科勃发的现实需求,既往以学历、资历为核心的量化标准已显露局限性。"像冯骥、王兴兴这样的创新人才,其专业素养无法用传统评价体系考量。"某地方政府负责人以案例佐证:"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,更应掌握人才评价话语权。"会场内随即响起赞同的附和声。
针对可能出现的监管疑虑,有代表强调改革需突破固有思维:"风险防控应通过试点完善,而非阻滞改革进程。建议在重点产业园区先行建立企业推荐、信用承诺、动态评估的配套机制。"
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转化,企业始终是创新链的主导者。学界代表指明改革方向:"科技创新需遵循'企业出题、院所解题、市场阅卷'的协同逻辑。政府部门应在制度供给层面精准发力,切实保障人才居住、教育、医疗等发展权益。"
"当前要紧扣产业转型升级需求,在重点领域打通人才认定通道。"上述地方负责人总结表示,将着力构建"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"的创新生态,通过政策杠杆激发市场主体引才聚智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