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产险承保亏损面收窄 54家企业综合成本仍超警戒线

  证券时报记者 杨卓卿

  承保效益始终是观测财险公司经营能力的关键风向标。2024年非上市财险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:尽管承保亏损面有所扩大,但整体亏损幅度呈现收敛态势。

 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74份偿付能力报告的统计分析,本年度综合成本率低于100%实现承保盈利的机构为20家,占比不足三成;与之对应,54家险企陷入承保亏损困境,行业亏损面超过七成。

  相较2023年,承保亏损机构数量增加6家,但经营质量显著提升。综合成本率介于100%-110%区间的企业从27家增至37家,而成本率超过120%的高危企业减少6家至8家。

  承保效益全景透视

  作为检验财险公司核心盈利能力的试金石,综合成本率包含保费获取成本与赔付支出双重压力测试。该指标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空间,更决定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 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,74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呈现"三率"特征:综合成本率107.34%、综合费用率37.69%、综合赔付率71.04%,其中费用控制成效凸显而赔付压力持续攀升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在54家承保亏损企业中,37家已成功将亏损率压缩至10%以内,7家控制在10%-20%区间,仅有8家仍处120%以上的深度亏损状态。相较于2023年14家企业陷入重度亏损的窘境,本年度的经营优化成效显著。

  行业两极格局凸显

  在承保盈利阵营中,中石油专属保险以86.39%的综合成本率居首,日本财险、苏黎世保险等外资机构表现抢眼,其精细化运营优势持续显现。这类企业普遍显现出风险定价精准、成本管控严格、业务结构优化的经营特质。

  而承保亏损企业的经营困境尤需关注:广东能源自保、比亚迪财险分别以219.48%、308.81%的超高成本率居亏损榜首,特别是比亚迪财险即便较2023年11561%的惊人数据已实现断崖式下降,但新能源车险特有的高赔付特性仍使其承压明显。

  中国精算师协会最新披露数据印证了行业痛点,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,暴露了维修成本高企、出险频率攀升等系统性难题。业内专家指出,新能源车企主导的险企需突破数据壁垒,建构闭环风险防控体系方能破局。

  投资收益缓解压力

  耐人寻味的是,在37家承保亏损企业中,国寿财险、紫金财险等机构仍实现整体盈利,其秘诀在于抓住资本市场回暖契机。以国寿财险为例,虽然承保利润率-0.48%,但19.02亿元净利润彰显其"承保+投资"双轮驱动优势。

  分析认为,头部险企依托规模效应和多元投资布局,在承保亏损时仍可通过投资端盈利平衡损益。这种"东方不亮西方亮"的经营模式,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。